特殊时期,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副本

2021-04-22 17:54


本期我们采访了在RCM钢琴系研究生在读的曹音子同学。

在长达一小时的采访里,曹同学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在RCM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对世界顶尖的皇家音乐学院RCM有了更亲近的认识与了解。以下便是对此次采访的整理:



疫情影响下

自我开学(2020年9月),专业课一直都是面对面形式授课,室内乐也是。学生和老师都会一直戴着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从春季学期开始(2021年1月),因为疫情有反弹,就转成了线上。不过从3月8日开始学校就恢复线下授课了。



课程

我的学位是Master of Performance,以专业课为主、每学期选择两门选修课,此外还有很多比赛、演出的机会。专业课一般是每周固定的时间上课,但有些学生是每周和教授约时间上课的模式,练好了就去回课,所以总的来说给我感觉是一个自主的学习状态,没有老师会盯着你每周必须要做什么,所以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很高。研究生还有一个学位是Master of Music,我们专业课都一样,但是Master of Music会有一门算是为之后写论文打基础的必修课,课上有一些需要研究的课题。本科的话就选修课必修课之类的大课会多一些,如乐理音乐史之类的。

我选的课程并不多,单看课程数量可能不多,但其实专业课十分紧张,作业量很大,要练的东西很多,琴房深夜里都会有人在练琴。现在因为疫情影响,琴房开到晚上11点,听说之前都是24小时开的,会有人通宵练琴。

我这学期选的课程有Historical Performance(古乐器表演)和室内乐。其他还有一些选修课诸如钢琴合作课、Alexander Technique(亚历山大技术,一种帮助表演者在身体机能和心理上放松、以更好地发挥所长的方法)、协奏曲比赛、现代乐、爵士乐、音乐管理、教学法等,还有一些专门针对作曲或歌者等开设的课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专业相关的讲座、大师班等。



学习

这里的学习氛围是特别积极向上的!大家都很拼!我感觉大家都是十分热爱音乐的,所以也都是非常愿意、积极主动去练习。

刚来的第一个月,我感觉好像在军训。。。每天都在挑战自我。。。不过大家都是这样的,在这样的氛围里不自觉地也会想跟上大家的脚步,现在我已经能适应这种节奏了。

我现在的状态有点像之前考大学时的状态,基本上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父母视频,其他时间都在琴房了,因为作业量真的很大,我最晚一次在琴房待到凌晨1点多才回家。因为这里的老师啊、学习资源啊什么的都很棒,就特别想多学一些、每节课都能有进步,所以对自己要求会比较高,会想着把所有东西都练好了再去上课才更有效率。

我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是一场50分钟的音乐会,但平时练习的曲目量远超于考试要求,我基本上每周都会回课20-30分钟的曲目,其中新旧曲目参杂。新曲目我一般2-3周后背谱上课,有的教授也会要求学生练到哪儿背到哪儿。

琴房里经常能听到别的学生练琴,的确非常好听。感觉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是特别注重音乐性的。一首曲子无论你是刚学了三天还是弹了一周了,不管熟练与否,谱面信息都要做到、音乐上该表达的都要表达出来,而不是说这首曲子我刚学还不熟、技术还没完善,谱面信息和音乐就能忽略。



老师和同学

老师们都特别nice!我刚来这里的时候遇到一些本科生、研究生,大家聊天时几乎都会提到说老师特别好。专业上,老师们肯定都是非常厉害的,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也确实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提升很多,并且老师们都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从而因人而异地教学;生活上,尤其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也是有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沟通的,选修课程有任何问题也是可以直接和任课老师联系的。

同学现在都还没见全,因为疫情关系,有部分学生是选择上网课的,没有来到校园上课。在国内的时候感觉好像很多中国学生去到英美念书,但从学校琴房预约系统里的名字来看,中国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琴房


△ 上图是视频采访时,曹同学所处的琴房

学校的琴房是老师和学生共用的。现在特殊时期,很多老师或学生不会来学校琴房上课或练习,因此目前琴房特别充足,基本上可以一天都待在这儿。

琴房大部分是Steinway三角琴,我看到还有一间是Fazioli、一间是Bechstein。立式钢琴也有,不过钢琴系的学生一般不会去预约。很多琴房是两台琴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平时只开一架用于练习,学生上专业课时就会再开一架不常用的琴。


△ 曹同学在采访过程中给我们展示了从琴房望出去的附近的环境

琴房窗户望出去就是著名的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音乐厅后面就是海德公园(Hyde Park),音乐厅旁边不远处是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周边没有商业中心,也没有很多住宅,因此街上人不是很多,当然也有疫情影响的因素。

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

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是一个位于英国伦敦西敏市区骑士桥的艺术地标,该音乐厅最众所周知的活动是自1941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夏季逍遥音乐会(The Proms)。

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Hyde Park)是伦敦最知名的公园,也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公园。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Westminster Abbey)地区,占地360多英亩,原属威斯敏斯特教堂产业。



表演机会

现在疫情影响,音乐会大师班等都是线上的,正常情况下,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会有午间音乐会,其他大师班、演出、比赛也是很多的。这些都是自愿报名,老师和观众都是很欢迎学生报名上台的。这里一切学习和表演机会都要靠自主自觉。



适应

我自9月来RCM已经有一个多学期了,现在各方面基本都熟悉了。刚来的时候,最大的障碍应该就是语言了,听得比较慢,也说不出来很多。但老师们都会很耐心,会猜你的意思,也会帮助你、教你怎么说。生活中,你会遇到各种口音的人,售货员啊、司机啊、客服啊等等,的确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刚来的第一个月比较累,方方面面都需要去适应,比如生活上啊、学习安排上啊,学校也给新生发了很多资料,入学手续、注意事项什么的,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去阅读和熟悉。



课外生活

说实话我现在没多少课外生活,每天宿舍和学校两点一线,主要是专业上的练习很紧张,练完一首紧接着还有新的曲子。虽然来伦敦也大半年了,但我还没去哪里逛过,购物也是网购,唯一的课外时间,可能就是趁天气好的时候去海德公园散散步吧!因为离我的宿舍很近。海德公园的环境很好,湖边看看天鹅、散散心还不错。等疫情好转,公众场所都开放的时候,我可能会抽空去一些博物馆、艺术馆参观一下吧。



食宿


以上三张图片为RCM宿舍:Prince Consort Village

RCM的宿舍很新,房间隔音也很好,不需要钢琴的学生,比如小提琴或声乐学生,是可以在自己房间练习的。但是宿舍离学校有点距离,需要乘坐公共交通。考虑到现在疫情关系,我为了避免乘坐公共交通,找了一个离学校步行距离的校外宿舍。

我找的这个宿舍是一间历史悠久的女子宿舍,住的人不是很多,地理位置很好,比较安全,还挨着阿尔伯特音乐厅。不过阿尔伯特音乐厅因为疫情,自我来了以后一直是关闭的状态,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听音乐会。宿舍提供晚餐和早餐,毕竟我是钢琴专业的要保护好手嘛,就选择了含餐食的,不用自己做饭。

常听人吐槽英国的食物,但我觉得我们宿舍的餐食还是可以的,周围同学也评价还不错。可能是因为国际学生多吧,住在这的除了我们音乐学院的,还有旁边帝国理工、皇家艺术学院等的学生,食堂的饭菜感觉是融合型的,除了常见的意面、汉堡,还会有一些亚洲、中东等菜系,有时候有的炖肉还有点红烧肉的感觉。



疫情下学校的支持

从你入境英国开始,学校就会有专人来收集你的资料信息、随访跟踪。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境后的14天隔离期间,系里十分贴心,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架立式钢琴,运到你隔离的宿舍里,保证你在隔离期间是有琴练习的。

其他有什么事情的话,随时都可以联系到你的主课老师或其他老师。学校的原则是特事特办,因为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大家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总之有任何问题,无论课业上的、生活上的,亦或是心理上的,都能找到相关部门和老师,及时地联系沟通协商。

在人文关怀上,我觉得RCM还是不错的,我来了这大半年,不会感觉好像没人管、很孤独,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好。



在RCM最大的收获

首先,在专业上的收获是巨大的!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充实和有效率,学了很多东西,老师的指导经常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学习了这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也变得更加喜欢音乐、享受音乐,觉得音乐更美好了。

其次,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彼此也会互相影响,大家约着一起练琴、一起回宿舍,我十分珍惜这短短两年的研究生时光。

再次,学校附近的建筑也是比较古老的,有一种英国的“古色古香”的味道,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学习西洋音乐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有时会从中汲取到灵感,或者说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申请前,一定要早做规划和打算,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大师班、比赛、音乐节什么的,提早适应国外教授的教学方式,如果能去到目标国家、目标院校提前访校是最好。我在18年来过伦敦,对这边印象很好,所以当时虽然也拿到一些美国音乐学院的offer,但是那些音乐学院连大门都没进过,不知道去学习是个什么状态,所以最后还是选择来了伦敦的音乐学院。

申请时,找一家专业的、靠谱的留学机构很重要,因为可以省掉很多琐碎的事情和担忧,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提升专业和英语上。

入学以后,口语能很快适应的话生活学习上会方便很多。虽然大家在国内雅思都已经考过了,有的还考的很高,但是真正来到英国,会发现生活中有各种口音和俚语,没有人会像雅思听力里那样标准又慢速地说话的。所以建议学弟学妹们雅思即使达标了,在入学之前还是要继续学习的,可以多看看贴近生活的英剧或电影,习惯一下英国人的说话方式。那么入学以后,也不要害怕、大胆地说,周围老师和同学知道你是国际生,不会嘲笑你的,而是会很热情地帮助你、教你怎么说。勇敢地说,才能更快地适应。

最后,专业上,建议学弟学妹们出国之前可以多听听国外同龄人的演奏,以及教授们的演奏,你会发现他们的风格,或者注重的点,有时可能会和国内有些不同。



<完>


特此感谢
曹音子同学
无私的分享
以及精美照片的提供


 
更多音乐留学相关问题,欢迎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