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nte行板爱乐】来美国留学,你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文章开始之前
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作者
孙月,小提琴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美国巴德音乐学院,全奖
(小提琴表演和心理学双学士)
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全奖
(硕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全奖
(博士候选)
自幼跟随黄忠伯教授学习小提琴,200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小提琴家黄晨星、郑青。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巴德音乐学院,师从美籍华人小提琴家蒋逸文,2012年毕业,获小提琴表演和心理学双学士学位。同年被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师从国际知名小提琴家、柯蒂斯音乐学院著名教授Ida Kavafian,2014年毕业获小提琴硕士学位,又考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小提琴表演音乐艺术博士,目前是该校的小提琴助教以及博士候选人。留美期间,多次考入美洲青年交响乐团以及德国Schleswig-Holstein音乐节交响乐团,曾赴欧洲、北美洲、亚洲各国著名音乐厅演出,如美国卡耐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柏林音乐厅,布拉格鲁道夫音乐厅,北京国家大剧院等。后期并担任了乐团副首席及首席,多次与众多国际知名音乐家同台合作表演,其中包括:艾伦· 吉尔伯特、 Benjamin Zander、Carlos Miguel Prieto,、多纳伊, 艾森巴赫、Christopher Hogwood、James Gaffigan、约夏·贝尔、James Gaffigan、 Martin Grubinger、美岛丽、伊万·费舍尔、Paul Watkins、Peter Wiley、Sergei Nakariakov、 谢米扬·毕契科夫和捷杰耶夫等。今年1月份,小提琴独奏专辑“心之潮”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4月,将由纽约Skillman唱片公司向全球发行。
来美国留学,你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作者:孙月

照片由作者提供
这是作者在朱莉亚的最后一节studio class,和老师Ida Kavafian的合影
左二为作者
右三是作者的师兄Nikki Chooi,于16年夏考取纽约大都会歌剧乐团小提琴首席
出国所需的重要文件、随身物品、以及贵重装备等,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文将会讲到的是有关出国留学前,各位音乐学子们所需要准备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软件。
一,态度
能拿到美国高等音乐学府的邀请固然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只是笔者想要提醒大家你接下来要去的地方并不是美帝的游乐园,而是有着丛林法则性质的修罗场。所以请大家不要抱着游玩的态度出国,切记,你是来修行的,吃点苦头很正常。
首先,你要能吃得了生活上的苦。独在异乡,再加上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你要能克服得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磨难。笔者当年来美国的时候和大家一样举目无亲,不过还好由于周围总是有人给予我关照,加上大多数的美国人民愿意热心的帮助我,我除了因为飞机晚点而错过最后一班火车,不得不在地铁里熬通宵,后来搬到曼哈顿遇到了恶魔房东等以外,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有代表性的悲惨的故事。但笔者身边有好几个战友,因种种原因(有的是的确犯错误了,而有的也的确是运气不好)而悲惨的被留校勘察,开除学籍,甚至被遣返回国。
其次,你要能忍耐得了“穷学生”生活。虽然笔者自身并没有经历太多“穷学生”血泪史(一是因为一直有奖学金,二是因为自己很幸运的在外有足够的零工打),但我有数个好友,他们都是经济独立,不依靠家庭的男女汉子。他们非常吃苦耐劳,为了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做出过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笔者对此由衷的佩服。比如说我在巴德和朱利亚的一个小提好友,曾带着身上仅有的两块钱现金一个人去波斯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考研。我在朱利亚的另一个钢琴朋友,由于遭遇飓风Sandy,全纽约市(主要指中下城的曼哈顿岛)都被泡水里了,地铁大巴停运,他走路近三小时来朱利亚练琴。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都相互学习相互勉励。
最后,你要能承受的住各种精神上的压力。类似想家这种小事我就不提了,笔者身边有很多认识的人由于学业所造成的精神压力而导致失眠或更严重的问题。这些人中不仅有留学生,还有美国当地人,可见美国的课业还是相当繁重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读研的最后一学年,想说这就快毕业了,趁最后的时光好好利用一下朱利亚强大的师资力量。于是选修了两门很火但是比较有挑战性的课 —— 一门课由音乐理论系系主任教,一门课由音乐历史系系主任教(此课是教那些朱利亚博士生的)。主要是要读很多文献和书,要写很多论文。同年的11月份,我还要申请博士学位,除了要会拉琴还要准备很多音乐史考核、音乐理论考核、学术文章2-3篇(每篇10-15页),有的还要英语考试以及乱七八糟别的表格和申请信等。12月,硕士毕业音乐会,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次年2-3月,开始各处面试。我比较懒只报了三个学校的博士学位,我有一个钢琴系的朋友报了6-7个学校,跑遍全美,每次见面要么就是“我刚从哪里哪里回来”,不然就是“我正要去机场飞哪里哪里”,比我辛苦多了。5月中上旬是毕业考的时候,在这里我想向大家粗略介绍一下小提的毕业考都要考些啥:一套巴哈奏鸣曲或组曲,一套莫扎特协奏曲,一套非莫扎特经典协奏曲,一套奏鸣曲,两课帕格尼尼,一首炫技音乐会作品,一首现代派作品。这种曲目量对于我这种凡人来说有点意思,尤其是在我毕业音乐会,博士面试,以及毕业考曲目不一样的情况下。我这谈到的还只是一个普通硕士生的毕业概况,那些参加各种比赛和重大演出的孩儿们又有更刺激的生活,他们是怎么存活下来的我也表示很好奇。总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高压之下必能成就坚毅之才。
综上所述,请各位音乐学子们在来美留学前一定要抱着“我就是来美国受调教的”“风雨啊,来的更猛烈一些吧”的态度。

照片由作者提供
摄于2014年朱莉亚硕士毕业音乐会
同台演奏的是朱莉亚钢琴博士Joseph Yungen
二,包容心
美国之所以这么有魅力,笔者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多种文化元素的大熔炉。音乐学子们来了美国,可以听到更多不一样风格的演奏,可以学到各种不同学派的理念,还可以和来自全球各地的音乐家们合作同台表演。在这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中,有一颗包容之心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记得有一次听了一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出,由于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名曲,笔者也拉过,所以对此曲有比较强烈的个人见解。当时一听,觉得对这个演奏家的处理不太能接受。后来正好有机会跟此人学习这首曲子,经过交流我发现当时那些不能接受的地方现在都能接受了。笔者后来明白不能接受不代表没有道理,若有道理的为何不去了解?了解后,也许有一天就会化作自己的东西成为个人独特风格的一部分。
包容心在室内乐演奏中也很重要。相比较中国,美国是比较重视室内乐训练的。一般一个学期一个弦乐系学生有1-2个组,一组要学习1-2套作品(大提这种乐器比较特殊,一般一个大提能有2-4组)。如何与别人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排练的时候遇到意见不合该怎么办?遇到敏感话题的时候该怎么办?笔者相信你若有一颗包容的心,这些问题会相对好处理一些。
最后,除了艺术,包容心还可以帮助你更快的融入到美国文化中。你将会发现原来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黄白黑人,每个人做事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带着一颗包容心去理解别人,这种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让你更迅速地在人性上成长。

照片由作者提供
2010年作者在德国Schleswig-Holstein音乐节上和著名指挥家艾森巴赫的合影
三,挑战心
来了美国才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如笔者身边有很多人都身怀多项技能,头顶数个学位。论技能:埃默森四重奏组的小提Eugene Drucker是个作家;同组的大提Paul Watkins是个知名指挥家和钢琴家;柯蒂斯大提教授Peter Wiley是打高尔夫高手;我老师柯蒂斯女神级教授Ida Kavafian是个养狗达人(她的狗获了很多奖)。论学问:以巴德音乐学院来举例-巴德的校长Robert Martin是柯蒂斯毕业的大提学士,也是耶鲁的哲学博士;另一个巴德的大提老师Luis García Renart曾是大神卡萨尔斯的爱徒,还是西班牙知名吉他演奏家;最让人惊讶的是原巴德音乐学院副校长Melvin Chen(现在去了耶鲁当钢琴教授), 他是哈佛的化学博士、茱莉亚的钢琴小提琴双硕士、以及耶鲁的化学和物理学士。笔者当年一直很好奇这些人的脑袋都是怎么长的。后来发现其实如果保持好奇心,趁年轻尝试一些挑战自己潜力的事情,并坚持下来,多数都是有希望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
刚来纽约的头五年笔者傍了个大款名校-巴德音乐学院。此校绝对是美国校园中的桃花源,不仅学费生活费全免,每学期给学生发零花钱,其校园环境还被评为全美最美之一。巴德提倡博雅教育,要求音乐学院的孩子们都读双专业(两个不相干的专业)。主要目的是希望他们的学生们能多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丰富阅历,不要成为拉琴机器。笔者当年受了前面说的各路牛人的刺激,心想有这么多榜样在,不给自己一些挑战实在不好意思。人家博士都读出来了,我再搞一个学士应该不过分。于是一冲动,选择了全校最好但是也最难读的专业之一--心理学。当时笔者语言不通,读一段话花两小时查字典;数理化高中也没学,学心理学统计学的时候看着习题完全是看天书。身边的人都劝我别折磨自己了,以我的文化底子是不可能把大学水平的心理学读下来的,换一个实际一点的专业吧。可我一想到校长和副校长大人的履历,就不愿意放弃。其实就是想给自己一些挑战,看一看我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到底有多大的潜力。于是为了跟上进度,每节课后都去骚扰我的心理学导师,并把她解释的内容录下来回家反复听;花至少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去预习和复习;巴德选修专业是有考核的,考过了才允许你正式读这门专业。心理学的考核是出了名的变态:限制你12小时内写出一篇10-15页的读后感(当场发文章给你,现场写总结和批判性感想)。笔者当年硬着头皮12小时不吃东西不休息的颤抖的把这读后感给写出来了。这个事实证明笔者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的。后面继续受虐的故事就不提了,总之笔者最后成为了巴德唯一一个顺利的拿到小提琴表演以及心理学双学士学位的中国人。
考朱利亚也是我给自己的一点挑战。实话说,笔者并不是一个超级自信的人,想去朱利亚学习是因为那是笔者儿时的梦想。之所以说这是个挑战一是因为朱利亚很难考,考上了也很难拿到奖学金;二是因为本科毕业那会儿事情太多,一心几用,没法专心埋头准备考学。大五那一年既要写上百页的心理学毕业论文,又要准备大量的的硕士面试曲目,再加上临面试前的一个月都没法跟主课老师上专业课,笔者曾一度怀疑给自己设的这个挑战是不是有点天马行空。不过笔者想,考上了梦想实现了,考不上又不损失什么,怎么样我都不亏,所以还是坚持了下来。主课老师不在就去找各种老师拉给他们听,吃“百家饭”;百页论文把它分一百份,一周写5页,好好安排时间坚持写就能在次年3月份写完(五月提交,留两个月修改);曲目量大,那就多练,提高效率,没啥捷径。这样一咬牙朱利亚不仅考上了,还奇迹般地拿到了全奖。
我永远记得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我的心理学导师Sarah对我说的话:“你比你自己想象的更出色.”现在,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年轻的音乐学子们。给自己的生活来点刺激,希望大家勇敢尝试并咬牙坚持的挑战下去,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照片由作者提供
这是作者和其心理学导师Sarah Dunphy-Lelii
Sarah是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35岁已经是巴德学院心理学系系主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