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nte行板爱乐】快速背谱弹奏的十大方法(上)

2017-10-14 19:41
 

一、背谱起源

从李斯特(19世纪)开始,背谱演奏慢慢成为钢琴音乐会的基本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钢琴演奏技巧在浪漫时期飞速发展,钢琴这件乐器本身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键盘宽度的增加在拓展音域范围的同时也增大了演奏难度。更加激情的音乐使弹奏速度和大跳距离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一边看谱一边弹奏的演奏方式在各种令人眩晕的惊人技术片段中再也行不通了。因此,专注于键盘和双手的背谱演奏成为唯一选择。

 

二、高效背谱

据前苏联钢琴大师阿什肯纳齐自己介绍,他“吃透”一首小品只须一两个小时,最多不超过一天;“吃透”一首贝多芬奏鸣曲只须一两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可见他熟悉和记忆一首作品的速度之惊人。同样,英国钢琴家斯蒂芬·霍夫曾透露,他在读大学期间几乎每周完成一首大型作品,其效率之高也属罕见。因此,寻求高效的背谱之道是每一名专业钢琴学生的必经之路。以下在演奏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相关研究情况。

 

三、背谱法分类研究

1.动作惯性记忆法。

这是背奏的根本要求,是演奏者对于作品掌握的熟练程度的直接体现。对于演奏而言,即使能将乐谱默写下来也并不代表能在舞台上准确流畅的演奏。只有通过大量练习,使动作形成连续性,即便以“心不在焉”的状态也能准确、流畅地演奏才算是达到了登台的基本要求。

因为音乐是连贯进行的时间艺术,容不得在演奏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学生的指法运用很随意,他们的“忘谱”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忆障碍,而是由于动作惯性紊乱造成的。因此,养成在识谱阶段就编订指法并严格执行的好习惯是绝对必要的,只有固定的指法才能加快动作惯性的形成并且不断巩固下来。另外,慢速段落往往由于技术上的轻松而容易被忽略,练习不足会导致动作熟练程度的欠缺,继而引发忘谱。因此,适当增加慢速段落或作品的练习时间是相当必要的。

 

 

2.键盘位置记忆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调性比较复杂、调号和临时升降记号繁多、把位变换频繁的作品。出于乐理与和声写作的要求,乐谱中往往会出现较为复杂的音高记录方式,比如重升G,虽然在理论上绝对不能用还原A来代替,但在键盘上确是还原A,因此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音符时无需去记忆它到底是重升G还是还原A,而是直接记忆相应的键盘位置就行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乐谱的复杂程度。

 

3.和声分析记忆法。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音乐的创作基础就是和声体系,而钢琴的发音原理使其具备比任何管弦乐器都复杂得多的和声运用,因此,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和声知识对辨识和记忆乐谱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钢琴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点遗憾:一是各专业院校的和声课程往往开设较晚,只有高年级学生才能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二是有些学生以一种较为孤立的方式来学习和声等专业理论课程,在实际的练琴过程中并未将其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因此,学得深不如学得活,关键是要学以致用。

 

4.结构分析记忆法。

此处提到的结构并非完全指曲式结构的划分,而是包括对作品中所有音乐元素或动机的发展分析。通过对作品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进行梳理,作品在头脑中形成从整体到局部都能清晰回忆的印象,这将大大提高背谱的把握性。比如,运用所学的曲式知识对奏鸣曲的调性分布做一简要分析,对比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副题部分存在的调性差异,就能避免前后混淆这一奏鸣曲背谱过程中的“常见病”;再如,将复调作品分成若干小段(一首常见的两页长度的平均律中的赋格最好细分为8至10段),将其编号并做成纸签条,然后自己抽签背谱,如果每次都能顺利完成,那么即使是在舞台上出现一些意外也不会“致命”,因为每一小段的开头都是一个“紧急出口”,就算出错也能让演奏继续下去。

(待续)